中式瓷器

200件盆器鉴赏!古盆鉴定第一人带你玩儿转紫砂盆(三)

日期: 2024-07-27 来源:中式瓷器

  足部呈四枪足,支地稳定,在原本方折的器身中加入柔和曲缓的造型元素,端正而不呆板,清雅却不失沉稳,每一个细节的倒角工艺卓越。方盆采以紫泥梨皮烧造,质地紧密,俗称“桂花砂”,此泥料为明末清初特有材质,铺砂细密如星星若隐若现,抚之手感颇佳,内外明针修饰,作品小中见大,可谓清代早期紫砂方盆的精美之作。

  剑木瓜型花盆是花盆中一个独特的款式,相对于其他的方圆花盆,此类盆做工要复杂,难度要高,此盆线条流畅,上下曲线呼应,特别是底部的做工相当漂亮。此盆内外明针修过,发色一致,盆的底部当成盆的表面制作,说明清早期这类盆都是达官贵人定制的,对花盆的要求很高,这类盆可以当观赏器、把玩器,如果纯粹当花盆使用,泥土放在盆里是看不到花盆的内部跟底部的。

  此红泥盆做工极好,比例恰当已经没有能够再做加减法的地方,线条柔美,流畅,泥料油润,包浆自然。内外明针功夫相当好,特别在脚外撇的弧度上下呼应,像翘起的大拇指的力量,发色纯正,此种泥料也叫大红袍,所谓的大红袍里面是桃花泥的胎土,内外粉上红泥,像一位将军穿了一件大红色的战袍。

  此鼓钉花盆做工相当好,此器带装饰工艺,明末清初的盆以素器为主,是在紫砂器上出现鼓钉纹最早的一个盆,此盆泥料颗粒相当干净,发色内敛,由于经常使用包浆自然油润。盆壁厚实有稳定感,盆内外用明针修理过,此盆的造型是参照中国传统铜鼓的外形,在圆盆面上增加了简洁的线条,同时在宽上口线上增加了带有装扮修饰的效果的两排饱满的鼓钉,使盆型增加变化,有立体感,存世数量稀少,日本很多古盆书籍中都有记载。盆的尺寸、长宽高比例协调,适合栽种文人类松柏盆景。

  此花盆选用经典桃花泥为胎,质坚胎刚。外壁通体粉饰白泥,器形为龟甲型。底部平整,于左右两侧对开“月牙孔”,这种开孔方式,也是早期紫砂花盆开孔的经典方式。于盆底中部钤“陈孟瀛”方印。整体造型沉稳敦厚,呈现古朴大方之气,典雅高贵之感。盆作六面,面面俱到。采用黑泥工笔绘“双龙捧寿”图,《尚书》论五福,以寿为首,明清两代,皇帝寿辰称万寿节,是宫廷中最重要的节庆,同样寓意祥瑞的器物由此而生。

  观此器黑泥绘画法一流,构思巧妙,流畅自如,功力深厚,流露出精湛的工艺美感。整器形体大方,做工精巧,具备极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关于作者陈孟瀛史书虽并未有详细记载,但就观其遗留下来作品看,包括树桩盆,跟其他清早期陈姓作品风格接近(陈鸣远、陈砺成、陈待祺)非常有可能是一个家族。极具历史研究和收藏价值。

  此盆器型仿松树老干形。外壁凸雕堆塑瘦骨嶙峋的松皮、残枝、树节,栩栩如生。得松之神韵,意境深邃,效果逼真。松桩老干发新枝,象征衰而不老,生趣盎然。此盆充分显示出当时紫砂花货艺匠利用紫砂泥质的可塑性,对生活、对自然界树木的观察,用娴熟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仿照自然界真实的松树形态艺术再加工,匠心独运。树廮节老痕累累,内部中空。而到清中期以后,树形盆廮节部分是实心的,只在表面加工雕刻而已,盆型变化也没有这么大。此盆盆脚做成不规则粗细不一的树根,排水孔开成不规则树心形,和盆外形相呼应,也是用了一番心思的。泥门用明针紧过,松皮用泥层层堆塑上去,最多处达7 层。松针用泥片刻画好后堆塑上去,而不是用模具加工,而到乾隆后多用模具加工松针。

  此盆树的结疤和枝条中空的做法跟同时代的陈鸣远、陈孟瀛、陈砺成,陈家一脉的风格相一致,应该是同时代的作品。此盆胎骨较薄,能保持这么完好相当不容易。是清早期带款松段盆最出名的盆器。此盆落款字体相反,是反章。记载在日本出版《美术盆器名品大成》70 页 121 号。

  盆用上好的乌泥制作,泥料纯净,包浆滋润,手感细腻润滑。盆腹微微外鼓,比例恰当,端庄稳重,盆的整体造型给人感觉有一种霸气。型制规正,盆尺寸较大而一点没有变形。内壁也修理干净,泥门用明针紧过,里外一致。盆侧辅首装饰,狮头做工非常精致。在明末清初的紫砂盆中,有辅首装饰的极为罕见。此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高,不仅因为是个绝顶好盆,而且是见证了日本的一段历史事件的盆器。在日本明治时期,此盆是大政治家、当时的日本外相、后早稻田大学创始人、著名盆景爱好家大隈重信侯的藏品。明治 11 年(1878 年)8 月 23 日,近卫炮兵大队 260 名士兵由于奖金分配不公而发起暴动,当时他们的袭击对象是住在东京竹桥居所的大隈重信侯,大队长杀害卫兵后命令向居所开炮,屋内松树盆景被弹片击中,而用的正是此盆。现在盆腹中间清晰可见的小黑点就是修补的痕迹。还好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破损,真是万幸。后世称此盆为“竹桥事件”的见证盆。需要说明的是,此盆仿伪品很多,但由于见到过真迹的人很少,所以仿伪者想当然把流水孔做成长方洞,实际上此盆是两个笔杆洞。而且仿伪品的盆壁和盆口做得较为僵硬,泥料更不用说,颗粒不均匀。此盆登录在《美术盆器名品大成》35 页,《盆器大图鉴》上卷 108 页,日本盆栽协会编《钵、水盘、卓》第 6页,其他很多日本古书上也有记载。

  要了解名人名作的特点,我们必须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此时,江南的经济繁荣,紫砂为文人雅士所推崇和参与。文人和工匠平等交往,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也促使紫砂工艺向更高的境界发展。炼泥术的提高,并且色彩多变。紫砂花盆在紫砂工艺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因为能够享用花盆种盆景的,绝非平民百姓。萧绍明和文人的交往在壶上有例证。一把萧绍明方壶底钤“啜苦茗,咏好诗,赏花明。”九字阳文篆印,篆法精妙,推想此印应是文人闲章。壶腹刻“文人作伴友,绍明”,直接告诉我们当时他和文人的密切交往。此盆所用泥料为特别稀有的柿泥制作,现在习惯称为冷金黄,质地紧密细腻润泽,显示出古朴的意趣,追求和体现的是“清赏雅玩”这种紫砂文化精神,构思脱俗。全器线条顺畅无凝,刚柔相济,表现出典雅含蓄的书卷气,从上到下一气呵成。

  此盆做工相当好,最大的亮点是它的本色泥绘,堆的特别精细,泥绘部分细如发丝的地方也用明针修过,没有毛口,发色跟盆体一致,手感光滑,犹如田黄石和竹刻的薄衣浮雕,一面堆塑有梅花,梅花下面有一对鸟在争一朵花,两只有动感的鸟在争食的肌肉感也有表现。盆上用紫砂泥堆塑“川石山居”和两个方章(凃)(城),川石山居应该是凃城的斋号。另一面堆塑青蛙蜘蛛图,青蛙好像要蹦起来一样,蓄势待发,刚要起跳想吃蜘蛛的瞬间,另一面在小山坡上画的不知名的野花,有一个富有动感在飞的蜻蜓,蜻蜓飞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蜻蜓的翅膀有一种半透明感。另一个画面有一个静态的鸟停在树枝上左边画月季花,右边堆有泥绘丁酉仲夏铁笔。用泥浆堆塑两个方章,(川石山)(凃),此盆的构图留白较多,基本上是三角形构图,是文人最喜欢的画面,有别于乾隆时期繁复的画面,应该是清初的作品无疑,泥料红褐色有别于其他的紫泥,泥料相当纯净,虽然是细砂但颗粒感明显。此盆的曲线相当柔和,过渡自然没有一点阻滞,四足外撇增加了盆的稳重感,日本人称此盆为“绝世美女”,国人也称此盆为“小蜻蜓”盆,是落凃城款的目前所见唯一孤品。他的泥绘跟画面风格和同时代的凃正夫相一致,具体还未查历史资料,或者是凃正夫同一家族的,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凃正夫的号。

  此盆给人的第一感觉线条比较硬朗,盆的线条以直线为主,但使用的每一根小线条都是圆线,所以看起来盆的整体不僵硬,脚的高度比较低,是跟盆口相呼应的高度,使这个盆的视觉效果朝两边延伸,脚的造型也比较特别,虽然是长方盆,但他的足是从底部起线的带圆弧的蕨草纹。此盆的泥料很细表面有很多窑裂纹,是由于胎骨是桃花泥跟表面的装饰土红泥收缩率不一致造成。此盆如此大的底部也做得相当平整,开的三个小笔杆洞也是清初花盆典型的开洞方式。盆的内外都用明针修过,发色一致,包浆很好,落的款是很有金石味的一个闲章,应该是文人定制的东西,此盆未曾发现第二件。

  此盆厚胎,线条硬朗,除了四个角用的圆弧,另外的地方都采用了方线。厚胎,但口沿的视觉效果特别薄,底部做工也相当平整,没有一个地方能看出有变形的情况。此盆所用的泥料是清初经常所见的紫泥调砂梨皮,落的闲款(香远益清)出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意思是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字刻的相当漂亮,采用双刀刻法,清初的盆里面底部刻闲款的,此盆是发现的唯一一件。

  此盆器型仿松树老干形。外壁凸雕堆塑瘦骨嶙峋的松皮、残枝、树节,栩栩如生。得松之神韵,意境深邃,效果逼真。松桩老干发新枝,匠心独运。树廮节老痕累累,盆型变化大,排水孔开成不规则树心形,和盆外形相呼应。虽然是花货但没有刺手的感觉,说明都用明针修过,松皮用泥层层堆塑上去。此盆作者陈待祺,对树的结疤和枝条中空的做法跟同时代的陈鸣远、陈孟瀛、陈砺成陈家一脉的风格相一致,应该是同时代的作品。

  此盆画工十分精细,一面画凤栖江南图,另一面画花卉山石景,其他两面画太湖之滨宜兴风光。笔法细腻,墨分三色,有力透纸背的感觉。画面远近景有层次感,风格古朴。此盆的盆型线条流畅,S 曲线上下贯通呼应。

  此盆盆身凸块造型的上部与盆型呼应,下部与盆的抽角呼应。盆的内壁四角起筋,与抽角造型内外呼应。不完全从实用性出发,而从观赏把玩的效果设计盆型,也吻合清初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蝴蝶脚内外呼应,内部起筋,在方器的基础上做了方中带圆的处理,体现对造型的把握功力。泥料为桃花泥胎大红袍。盆的比例宽广,是很好的实用器。

  此盆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泥绘,采用天然的浅绿色泥料在盆中间位置堆了寿桃跟蝙蝠,在绿泥的图案上又有红色泥料点缀镶嵌。盆的整体用回纹开光,回纹中间也采用了红泥镶嵌的细条纹,宫廷画家郎世宁有一幅画是雍正时期的,画的背景里有一个同类型的花盆。此盆的工艺相当复杂,里面的胎土是桃花泥,内外粉上白泥,然后再双色泥绘,显得富丽堂皇,很有装饰性。

  这个盆最大的亮点在它的本色泥绘。泥绘的发色跟盆的发色完全一致,没有一点毛口,说明当时制作相当仔细,每个部位的明针都修理过,有薄衣浮雕的感觉,很多地方的泥绘细如发丝,相当精致,其中一个画面“芦燕图”,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宫廷器里面有同样的画面,表现的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春日山居寄友人》中“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的意境。

  另一面的画面则选用鸟语花香为题材,小鸟伫立枝头,回首翘盼。两个画面一静一动相呼应。这个盆的做工非常好,盆型整体没有坍塌变形,里外明针光洁度和发色全部一致,线条流畅,每个地方的比例,跟脚的比例相当协调舒服。另外,此盆红泥发色特别鲜艳亮丽,在古代红泥盆里面,是发色最好的盆之一。所见涂正夫存世作品不多,都是本色泥绘,件件珍品。

  清乾隆的褐色泥绘有别于嘉庆至同治时期的黑白泥绘,泥绘要精致得多,画面有疏密变化,盆的里外盆底包括泥绘都用明针修过。这种精致的细砂桃花泥乾隆至民国很少用,开孔方式也是清三代常见的月牙孔,盆型更有别于清末民国的袋式盆,每个地方曲线过渡流畅手感很好。

  蒲包口结构特殊,工艺独特复杂。和一般蒲包口腰圆盆相比,此盆所有过渡,多是圆弧处理 : 圆口、圆颈、圆肩。这使得此盆虽小而圆浑,整体协调稳重,小中见大。盆复底。

  清三代花盆制作受当时宫廷华丽气息的影响而注重装饰,泥绘是当时常用的装饰手法。乾隆及以前的泥绘,泥料细腻,色调较浅,泥绘画面层次丰富,泥绘表面也用明针光过,没有毛口,泥绘表面泛光泽。嘉庆以后,泥绘泥料相对较粗,泥料颜色发黑,画面简单,泥绘有些部位有毛口,甚至有气泡。以后时期的泥绘更差,这可以从故宫所藏泥绘紫砂件来考证。

  此盆泥绘色调褐色,色彩与桃花泥胎调和,画面虚实有致,层次丰富,可以断定这是清乾隆时期的作品,是小型盆中难得的好盆,一件不可多得的文人盆。

  清乾隆盛世红泥彩绘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器型大度,华丽的红色泥料,彩绘山水、风竹和诗文,显得富丽堂皇,有很强的视觉上的冲击力。清三代紫砂花盆形制有太平盛世的气度,多少也受到宫廷、贵族的华丽气息影响,也由于有文人的致力参与亦不失法度。这件作品,以坯作纸,一面彩绘太湖风光的山水画,反面彩绘竹子,诗文,两面绘诗文,诗书画三绝,印款亦美,与传统书画最为相近,盆型上下两根玉带线上下呼应,使盆器显得不僵硬,四足外撇,增加安定感,蒋世龙的作品个人风格明显,也有没彩绘的花盆,他的作品全部用红泥制作,行家都知道红泥作品成型最难易变形,此件作品不可多得。

  此盆精选细砂乌泥,此类泥料在很多乾隆时期的茶壶上多有所见。制式则呈现椭圆形,底部采用大抹作工艺,并左右对开月牙孔。整个作品浑圆大气,造型气度浑厚,盆腹身粉彩描绘山水楼台,施彩艳丽,层次分明,画意简洁明快,呈现出一派淡雅清宁之势。

  此炉钧釉盆的器型是清初常见的造型,紫砂胎炉钧釉盆传世较少,紫砂胎炉钧釉很多是宫廷器,故宫有很多的收藏。此盆通体施炉钧釉,釉彩自然流淌,蓝、白、绿、紫红色等色交趾熔融,极富变化。此紫砂盆胎土为乌泥,盆做工也相当好,此盆釉彩里面有偏紫红色,所以此盆的制成年代应该在雍正末年到乾隆早期之间,清晚期的炉钧釉是没有流淌感的,釉水很单薄。

  此盆在日本相当出名,很多书上都有记载,紫砂胎炉钧釉盆一般都是定制盆,很少见到有重复的器型,每个品种的存世量都相当少。此盆紫砂胎,紫泥泥料细腻,直脚笔杆洞,泥料和底部符合乾隆时期的作品特征。

  此盆的做工相当复杂,不大的盆上运用了几乎所有紫砂素盆造型变化工艺:开光、抽角、双底线、飘口。这与清三代人们追求的宫廷繁复风格相一致。盆做工精致,线条流畅,直线条上下呼应。盆外表面上炉均釉,富丽堂皇,光彩照人。

  炉均釉肥厚、自然流淌,釉色泛蓝,符合乾隆时期炉均釉的特征。炉均釉是清雍正年间创新烧造的一种低温釉,在已烧成的成品上再施上釉料,二次入窑 800 度烧成。由于两次烧成可能有宜兴、景德镇两地工匠共同参与的原因,在当时这类作品数量就很少。在目前,已知宜兴炉均釉花盆存世量,也是紫砂盆种类中数量最少的。

  青铜器它以器型雄伟、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著称于世,在中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紫砂作为一种载体,它极具包容性与可塑性的。紫砂制作者基于青铜器的启示,从中概括、借鉴和提炼中设计出各式各样新的款式,很大程度提高了紫砂的艺术品位。

  此组紫砂仿青铜西甲盘,均是选用了桃花泥为胎制成,器表分别采取了柠檬黄釉、霁蓝釉以及紫砂仿古铜色,三件作品口沿呈圆形,左右两边对称双耳,器表外以云雷纹,回纹装饰,三件尺寸大小都几乎一致,可见制式规格制作的讲究。

  众所周知,在清代青铜作为礼器,有着极度高的规格。而柠檬黄作为清代皇家独家专享的颜色,非一般寻常人可轻易使用的。霁蓝釉则也是很多清代宫廷制作的瓷器中出现,此件霁蓝釉在其他紫砂作品中没出现过,作为礼器也不是老百姓能用的。此组作品,一组三只凑在一起实属不易。

  炉钧釉始烧于雍正朝,流行于乾隆朝,是清代紫砂盆中饶具特色的高贵品种特别是紫砂胎炉钧釉盆传世更为稀有,此盆通体施炉钧釉,釉彩自然流淌,蓝、白、绿等色交趾熔融,极尽变化。此紫砂盆胎本身做工也相当好,线条挺括,典型的乾隆工,蝴蝶脚和笔杆洞也是乾隆朝紫砂盆的特征,清晚期的炉钧釉是没有流淌感的。

  在所有的古盆里面白泥是最少见的,白泥细腻手感相当好。此盆飘口的曲线相当流畅,盆脚的做法像翘起的大拇指,受力点相当稳重,此盆双线以下包括底部的做工跟俗称李鸿章的盆时代气息一样。

  此盆的紫泥泥料相当细腻油润,上下曲线的呼应跟圈底的做法是典型的乾隆末期器型,蓝彩皮球花也很精致,有别于嘉庆道光年的蓝彩,此类盆存世不多。

  此盆做工相当好,一丝不苟,盆的线条流畅,比例恰当,无论是盆口还是盆脚,比例都相当完美。此盆的桃花泥料相当干净,颗粒分布均匀,这种古镜型盆也叫筋纹器,是几大花盆类造型中的经典器型。

  乾隆时期的蓝釉跟明末清初的蓝釉对比能够准确的看出,它没有透明的护胎釉,盆内壁也不是满釉,所以釉的厚度和流淌感没有明末清初的好,但桃花泥的胎修理得很干净,明针很到位,集成仿古款在盆的侧面右下角。集成仿古是指钱集成,雍正乾隆时期人。同款盆还有三个,由苏州杨老板收藏,一个炉钧釉、一个桃花泥、一个乌泥,加上这个蓝釉四个盆是一套,做工都很精致。

  此盆以最简洁的器型,毫无装饰,呈现出盆的张力,每条线和面都有弹性,是活的不僵硬。盆的斜线角度恰到好处,盆的比例也相当好,说明在清早期除了受宫廷文化影响装饰华丽的花盆,还有像此盆这样文人参与、喜欢的简约风格。此盆红泥发色很好,红泥俗称大红袍,里面的胎土一定是桃花泥,外表里外再粉上红泥,就像将军穿着大红战袍,跟现在很多人把发色红的泥叫成大红袍不一样。

  此盆为乌泥胎,装饰有粉彩釉。粉彩的颜色搭配比较素雅,装饰图案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在其它花盆装饰上也比较少见。此盆有别于嘉庆道光时期的粉彩花盆,它的泥料、器型、图案画面都要精致得多。

  此盆给人第一感觉相当厚重,特别盆口和盆足特别圆润饱满,线条过渡相当流畅,在双腰线之间装饰有黑色泥绘,双腰线的两边有如意纹。此盆虽然用了很多的装饰,但给人的感觉并不繁琐,没有喧宾夺主,目前所见仅此一件。

  此盆选用经典清早期红泥梨皮制成,胎体厚重,极具手头感。此件作品泥料黄颗粒排列相当均匀,若隐若现,以手抚之极具触碰感。整个盆体线条流畅,外缘直口,口部丰厚。底部在中间开设有两笔杆洞,是典型的清早期紫砂盆开孔方式。器物由上至下逐渐内收,兽面足。这类的装饰做法,在早期很多紫砂花盆中都会采用,极具时代特征。该盆盆身虽无装饰但似有一种雍容华贵之感,体现了清朝鼎盛时期的繁荣气象。

  柿泥是紫砂泥中较为少见的,也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冷金黄”泥,在古书中亦有对此种泥料的记载。在清早期很多紫砂茶壶中偶有所见,非常名贵的一种泥料。盆体呈长方形,撇口板沿,直壁下收,盆底平直,一点没有变形。

  器身线条挺拔优美,四云足支撑,云足做得相当细腻精致。盆底有两笔杆洞,通体光素无纹,整器端庄沉稳落落大方,包浆浑厚富有光泽。整个器型多用小曲线,尽显柔美典雅之态,上下两处小曲线,气韵圆转游走,毫无停滞,可为盆栽爱好者所珍。

  紫砂盆沿口外撇,器呈长方形制,盆身腹部内缩,自上至底渐向下收,盆底于转角处各设外撇四只如意足,整器造型规整方正,给人呈现沉稳庄重之感。紫泥胎质坚实,紫砂光泽含蓄,色泽深沉,盆身器表几无纹饰,仅于四足之上起底线为饰,从而既点缀紫砂盆素净外表,同时又不影响整器简约庄重之外形。

  此件作品特别之处在于如意脚的设计,与同时期常见的四足不一般,此件如意脚设计较为紧凑,稍微偏高,使得整器观看起来态势挺拔,比例得当,同时边角如意纹线均勾勒出,是一件清早期精工雅作的典范。

  盆以紫泥为质,呈长方形。盆身敞口、平沿,腹部斜收,整体造型沉稳敦厚,线条明快简洁,方正规整,包浆浑厚富有光泽,予人沉稳庄重之感。这只盆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腹身至底部采用的“包角”设计,用凸出的手法,让整个花盆给人以轻盈飘动又不失稳重之气,更富有多重层次感。此类包角设计的花盆,还有如意纹的包角,同时代的茶壶也有这种包角。

  “中国盆景赏石”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号!加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